第一节 医院感染
考点1 院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1、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名解):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为住院患者。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住院日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③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④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慢性感染的迁徙病灶除外),或在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⑤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⑥由于诊疗操作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结核杆菌的感染。
⑦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4、医院感染的排除标准:
①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③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病。
①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医院感染的分类: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为患者体表或体内的常居或暂居菌。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又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
3)医院感染以细菌感染最常见。
考点2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1)机体自身因素
①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等
②病理因素:由于疾病使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③心理因素: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作用
2)机体外在因素:
①诊疗活动:侵袭性操作,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抗菌药物使用
②医院环境
③医院感染管理机制
考点3 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缺少或切断任一环节,将不会发生医院感染。
(一)感染源:
1)内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是患者自身,既可导致自身感染,也可传播他人。
2)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主要有: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已感染的患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环境贮源;动物感染源,以鼠类的意义最大。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径。
定义 | 举例 | |
---|---|---|
接触传播 | 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 直接接触传播见于母婴间风疹病毒传播, 巨细胞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医务人员的手 |
空气传播 |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 如飞沫、 菌尘,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 如开放性肺结核, 麻疹和水痘。 |
飞沫传播 |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 如猩红热,百日咳,白喉,非典,流脑,肺鼠疫等。 |
(三)易感宿主
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病原体的毒力取决于其种类和数量。医院感染常见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①婴幼儿及老年人
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
③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
⑤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
⑥营养不良者
⑦手术时间长或住院时间长
⑧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